當寶寶開始準備爬行時,父母們總是感到既興奮又期待,還忍不住每天都拿著手機等候爬行的那一刻。其實,對寶寶來說爬行除了是成長的象徵之外,也代表寶寶開始學會用手腳與全身來探索世界。但有些父母對於寶寶爬行姿勢總是感到疑惑?甚至會想:「需要幫寶寶訓練爬行嗎?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掌握幾個引導技巧,讓寶寶成長的每一步都安心又快樂吧!
![]() |
寶寶爬行訓練 |
當寶寶開始準備爬行時,父母們總是感到既興奮又期待,還忍不住每天都拿著手機等候爬行的那一刻。其實,對寶寶來說爬行除了是成長的象徵之外,也代表寶寶開始學會用手腳與全身來探索世界。但有些父母對於寶寶爬行姿勢總是感到疑惑?甚至會想:「需要幫寶寶訓練爬行嗎?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掌握幾個引導技巧,讓寶寶成長的每一步都安心又快樂吧!
寶寶到底幾個月才會開始爬行?常見的爬行姿勢又有哪些?其實,寶寶的動作發展是一連串漸進的小里程碑,從最初的抬頭、翻身,到能夠穩穩坐好,最後才慢慢學會用自己的方式爬行。現在,就讓我們先來了解寶寶什麼時候開始會爬,以及他們可能出現的各種可愛「花式爬法」,讓父母更有信心陪伴寶寶,用輕鬆心情看待爬行這件事!
根據《嬰兒發展階段怎麼看?0~12個月寶寶發展指標+檢核表,新手父母必知道!》一文指出「七坐八爬九發牙」,究竟真的每個寶寶都會依據這個歷程發展嗎?要知道,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學習階段,並不是硬性標準。但在寶寶真的開始要「往前衝」以前,會先出現一些預備性的動作,也就是所謂的「爬行前兆」,例如:
家長其實不用過度擔心寶寶有沒有「準時」爬行,只要有以上前兆就都是寶寶努力學習協調身體、探索新動作的過程。最重要的是,必須要給寶寶一個安全、溫暖、充滿鼓勵的環境,陪著他用自己的步調慢慢成長。
很多父母看到寶寶「奇奇怪怪」的爬行方式時,難免會有點擔心,總覺得是不是哪裡不對勁?其實,寶寶在真正學會標準爬行之前,會經歷各種創意滿分的花式移動法,這可都是寶寶自行探索身體、練習協調的自然過程。每種不同的花式爬法,都是寶寶在學習如何控制手腳、培養自信的階段性表現。可以不用急著糾正,反而可以當作寶寶成長的可愛紀錄:
姿勢名稱 | 說明與特色 | 主要動作/特徵 | 發展意義與階段 |
---|---|---|---|
肚子貼地爬/蠕動爬行 | 初學爬行時最常見,腹部貼地,靠手臂拉動身體前進,雙腿多為輔助或拖行 | 腹部貼地、用手臂拉、雙腿輔助或拖行 | 平衡與協調要求低,通常最早出現 |
標準爬行/手膝爬行 | 最典型的爬行姿勢,雙手和雙膝著地,身體撐起,手腳對側交替往前 | 雙手雙膝著地、身體撐起、對側手腳交替前進 | 協調性、核心肌力和平衡感發展,促進大腦連結 |
坐姿前行/螃蟹爬 | 坐在地上,用手或腳(或兩者)推動臀部往前挪動,並非典型爬行,但也是自主移動的一種方式 | 坐姿、用手或腳將臀部往前挪動 | 代表已能穩定坐好,移動方式多元化 |
側邊爬姿 | 一腳彎曲、一腳伸直,像螃蟹橫向移動,有時是從坐姿轉換到四足跪姿,或準備站立的過渡動作 | 橫向移動、一腳彎曲一腳伸直 | 過渡到四足跪姿或扶物站立的階段 |
倒退嚕 | 手部力量較大於腿部,寶寶會不自主地向後移動,常見於初期嘗試爬行時 | 向後移動、主要靠手臂推力 | 發展過程常見、協調進化過渡階段 |
同手同腳爬 | 移動時同側手腳一起往前,屬於協調性發展中的過渡階段,之後會進步成對側交替 | 同側手腳同時往前 | 協調進步前的階段性表現 |
小熊爬/預備站立爬姿 | 雙手和雙腳掌著地,膝蓋不碰地,臀部翹起,像小熊一樣行走,常出現在爬行後期 | 雙手雙腳掌著地、膝蓋離地、臀部高翹 | 準備站立與行走的前兆 |
當談論到「寶寶爬行訓練」時,許多父母可能會聯想到刻板的、有固定流程的練習。然而,若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,父母僅需提供一個安全、豐富且充滿鼓勵的環境,讓寶寶在遊戲中自然而然地發展爬行技能即可。想讓寶寶快樂學習爬行,那就要善用以下的5大關鍵引導姿勢教學:
創造一個安全又舒適的探索空間,是寶寶學習爬行不可或缺的關鍵第一步。可以從日常細節著手,為寶寶打造一個放心練習的樂園。
其實從新生兒時期,只要寶寶醒著且心情不錯,就可以開始安排每天幾次短時間的Tummy Time活動:
寶寶天生充滿各種好奇心,對各式各樣的玩具總是特別有興趣。可善用這些誘因,讓寶寶更願意主動嘗試爬行動作:
有時候,寶寶很想爬,但力氣或協調度卻還沒跟上,這時父母也可以給一些溫柔的小幫助,讓寶寶體驗「我做到了!」的成就感:
寶寶在學會爬行的過程中,充滿各種挑戰與小小突破,這時候父母的支持與耐心也顯得特別重要:
大多數寶寶都會在自己的步調下自然學會爬行,但如果你發現寶寶一直不願意爬,或者爬行方式和一般孩子差很多,可能就要儘早了解原因,並尋求專業協助。基本上,只要父母有保持觀察、適時諮詢專業意見,就能即時幫助寶寶順利跨過每個成長關卡,健康快樂地長大!
分類 | 可能狀況或影響因素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正常發展變異 | 跳過爬行階段 | 有些健康寶寶會直接從坐姿進展到扶站、扶走,最後學會行走,只要其他發展指標正常,通常無須擔心 |
個別發展速度差異 | 每個寶寶發展步調不同,有的會比同齡孩子稍晚開始爬行,只要整體發展良好即為正常 | |
可能影響爬行的因素 | 缺乏練習機會或經驗 | 長時間待在嬰兒床、學步車、手推車等限制器具,缺乏自由活動與俯趴時間,會影響肌力與協調性發展 |
肌力或協調性不足 | 上肢、下肢或核心肌群力量不足,或身體協調能力較弱,都可能導致爬行延遲 | |
環境或穿著不適 | 地板太硬、冰冷、濕滑,或衣物過於緊身、厚重,會讓寶寶不願嘗試爬行 | |
寶寶的個性氣質 | 有些寶寶天生較謹慎或活動量低,可能需要更多時間與鼓勵才會開始嘗試爬行 | |
潛在發展警訊 | 肌肉張力異常 | 肌肉張力過低(鬆軟)或過高(僵硬)會影響動作發展,需留意是否影響爬行 |
明顯動作不對稱 | 只用同一側手腳爬行,或其中一隻手明顯無力不願張開,建議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| |
視覺問題 | 嚴重視力障礙會影響環境感知與爬行動機,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 | |
其他神經肌肉或骨骼問題 | 如:腦性麻痺、肌肉萎縮症等,雖然少見,但也可能導致爬行困難或動作異常 |
根據《嬰兒幾個月會翻身?寶寶翻不回來怎麼辦?4大前兆出現,家長就要注意!》一文指出, 若發現寶寶成長階段疑似異常的話,可以先使用嬰兒發展檢核表對照看看。若發現寶寶爬行有問題的話,那就要盡快尋求以下單位的專業協助,以幫助寶寶早期治療:
寶寶一旦開始學會爬行,活動力就會大增,相對尿布也要能跟得上寶寶的翻滾與探險。推薦在挑選寶寶尿布時,以下重點要注意:
像小內褲一樣輕鬆穿脫的尿布,不僅方便替換,也讓不愛躺著換尿布的寶寶更自在。且褲型尿布更貼身、不易移位鬆脫,就算活動再大也不怕漏出,還能陪伴寶寶未來的如廁訓練。
挑選尿布時,務必要根據寶寶體重與身形選擇合適尺寸,且穿後腰圍和腿圍貼身但不勒出紅痕。彈性好的腰圍和腿圍設計,才能靈活配合寶寶各種花式爬行動作,不但防漏還舒適好穿。
寶寶肌膚很嬌嫩,建議選擇像是天然有機棉的材質柔軟、無香料、無刺激性添加物的尿布,以減少摩擦與紅腫風險。
除了要有彈性合身外,腿圍處的立體防漏側邊有雙層把關包覆很好,以及立體防後漏口袋也是重點之一!在喝母乳與副食品交接期的寶寶,便便還是比較稀的,很常一不小心就被擠壓出來,好的尿布要能在寶寶翻滾爬行時貼合肚肚背背腿腿,尿液與便便才不會從滲漏,讓父母更安心。
爬行中的寶寶,常因玩得開心而沒發現尿濕,所以尿布一定要吸收快又多,並要能鎖住水分、保持表面乾爽,降低寶寶嬌嫩肌膚被刺激的機會。
活動多、流汗多,尿布就一定要透氣。建議挑選透氣材質、底層和側邊設計的尿布,讓小屁屁保持乾爽舒適。
隨著寶寶活動能力的增強,尿布的選擇也很重要,特別推薦日本滿意白金極上の呵護,全方位透氣+360度超彈腰腿圍,還有立體防後漏口袋,讓父母特別安心。就讓我們一起來享受寶寶爬行期所帶來的每個「第一次」,欣賞他們努力探索的可愛模樣。想了解更多育兒照護資訊,歡迎到寶寶成長情報獲得最貼心、專業的育兒建議!